热线电话:17151151502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管理百科

生生不息——医疗建筑与帕特拉建筑师家族

来源:找建工招聘网- -建筑行业智能招聘专家 时间:2019-09-16 作者:找建工招聘网- -建筑行业智能招聘专家 浏览量:

生生不息——医疗建筑与帕特拉建筑师家族

 


赫尔辛基大学的人类行为学院

2018年12月5 日至2019年2 月24日,芬兰建筑博物馆用将近三个月的超长展期举办了一场以帕特拉家族作品为主题的展览。帕特拉建筑事务所(Paatela Architects)是建筑设计行业极为罕见的家族企业,该公司已经穿越时间的河流活跃了一个多世纪,以其在医院建筑方面的成就而闻名,这个发源于芬兰的建筑师家族除了本地项目外,还积极地与全世界合作,包括对医疗行业极其重视的日本、中国和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生生不息——医疗建筑与帕特拉建筑师家族

 


赫尔辛基大学的人类行为学院

帕特拉建筑事务所由建筑师尤西· 帕特拉(Jussi Paatela )和托伊沃· 帕特拉(Toivo Paatela)于1918年创立,鉴于1920-1930年代医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行业对于现代建筑规划专业技能的需求越来越大,新的医学治疗流程对医院建筑的技术设计和布局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在当时受到缺乏规范的约束。帕特拉建筑事务所抓住了这一新趋势提供的机会,开始专注于医疗建筑的设计和研发。用研发这个词一点不过分,托伊沃· 帕特拉几乎每个项目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医生、病人及相关医疗行业技术人员进行地毯式的需求普查,总结出影响到今天医疗建筑现有规范的一系列设计原则和尺度规则。

建筑物的人文关怀



生生不息——医疗建筑与帕特拉建筑师家族

 


赫尔辛基大学的人类行为学院

帕特拉家族制定的医疗建筑设计规则中有很重要的一条是建筑物人文关怀的倾向性,这一点在他们早期设计的非纯医疗建筑中已有体现。1928年赫尔辛基大学的人类行为学院的设计便是如此(人类行为学在1920年代初创的时候是基于心理研究、精神病理治疗过程及其他影响人类行为因素的一门综合学科)。建筑物被设计成围和形态,特点之一是使用了大面积的纯色,外立面为静谧的淡蓝色,内院立面为亲和力更强的粉色,而室内空间则出现了与当今医院长廊极为相似的尺度与色彩。特点之二是引入了“细节的等级原则”,即将建筑场景划分等级和明确的服务对象,并非等级高的细节就复杂或高级,而是细节开始有目的性,而并非整个建筑的室内外只采取一两种细节,这种原则在后来的医疗建筑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生生不息——医疗建筑与帕特拉建筑师家族

 


赫尔辛基大学的人类行为学院

西方对于医疗建筑设计的探讨一度进入过白热化阶段,原因之一是现代医疗的飞速发展急切地盼望着能够有更适合使用的建筑物,这样的建筑在当时除了帕特拉家族为代表的作品十分鲜见。同样在1928年,芬兰举办了一次专门针对一组医疗和养老院综合体的国际招标,标的是Paimio疗养院(芬兰西南部结核病疗养院)。尤西· 帕特拉以召集人之一的身份出现在了这份招标书上,这份90多年前的招标书列出了要设计的建筑物特征:设计四个独立的病房区,共有184 张 病 床,各 个房间需同时满足可容纳两个、三个或四个病人,每个病人需有25立方米的空间;需合理配备医生办公室和检查室,每个病房配备配套房间供工作人员使用;需有公共空间活动区域供所有病人使用。此外,主楼还需设有厨房、护理和家庭人员使用的房间,并有专门的隔离病房以及传染病患者的入口。在医用建筑设计外,还需配有医护人员的住宅。可见设计要求与今日的医疗设计规范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中标的是后来成为巨匠的建筑师阿尔瓦· 阿尔托(Alvar Aalto),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投标过程中,他的设计尺度及技术问题受到了批评:主楼梯太窄、患者的洗浴设施过高,建筑物的体积不足不利于保温。

尺度和功能分布是医疗建筑的最大价值所在,一般意义上的功能建筑对此要求相对低,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各类医疗建筑不匹配的情况,并且需要实时更新,帕特拉家族通过赫尔辛基大学中心医院、妇幼医院等一系列改造扩建项目,将医疗建筑的又一特征强调了出来,那就是预留扩建用地。时至今日无论国内外,大型医院在建造选址时都会将土地预留出二次,乃至三次开发利用的可能性。

建筑家族的继承


生生不息——医疗建筑与帕特拉建筑师家族

 


Paimio疗养院

随着时代的推移,帕特拉家族事业继续向下传承,二位变四位,维利· 帕特拉(Veli Paatela )、凯亚(Kaija Paatela )、亚科· 帕特拉(Jaakko Paatela )和伊娃· 帕特拉(Eva Paatela)接过建筑师的重任,他们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继续专注于医院建筑,并且让帕特拉家族成为该领域公认的专家,并更多的得到海外的认可及委托。

生生不息——医疗建筑与帕特拉建筑师家族

 


生生不息——医疗建筑与帕特拉建筑师家族

 


Paimio疗养院

1965 年,帕特拉家族的代表作梅拉提塔医院(Meilahti Tower Hospital)在赫尔辛基建成。它是芬兰乃至西半球第一座高层塔楼医院和首批幕墙结构建筑之一。这栋建筑有两大新的特点,一是内部各个功能区域例如病房区域已完全现代化,以满足现代标准的专业医疗流程,这个阶段的医疗建筑已经很难说清是医疗流程跟着建筑在走抑或反之了,对于建筑效率的考虑及功能区域的妥善安排使得医疗建筑面临的问题远超过其他公共建筑。第二个是这栋建筑将当时的新技术运用到了极致,引入了中央空调、医用换风等新型设备,每层天花板和顶梁之间的空间开始出现密密麻麻的建筑及医用管道。2014年,这栋建筑进行了改造升级,基于原设计进行了结构加固、设备升级和室内空间装饰。


生生不息——医疗建筑与帕特拉建筑师家族

 


梅拉提塔医院

随着现代医疗对建筑主要贯通空间的愈发依赖,现代医疗建筑在独栋楼体的设计上开始有明显的突破,医疗建筑开始发展为园区形式,在整体上开始更趋向于主干和分支的形态,这一点在该家族第三代建筑师代表人物迈克尔· 帕特拉(Mikael Paatela)的作品里有特别明显的体现。例如世纪伊始完成的图尔库大学中心医院便有着平铺直叙的稳定感。作为芬兰五所大学医院之一,它为该国西南部的大部分人口提供医疗服务,是该地区最重要的医疗设施,拥有所有医疗专科诊断科室。整个建筑主干为玻璃覆盖的中庭中心通道,在不同位置分支为病房、门诊服务和高质量的患者检查和治疗单元,中庭作为餐厅、客厅和花园,供员工和病人以及访客使用。由于治疗单元在分支的末端,在将来可以轻松翻新或扩建任何楼层,而不会打扰其他楼层的医疗工作。


生生不息——医疗建筑与帕特拉建筑师家族

 


梅拉提塔医院

迈克尔· 帕特拉作为帕特拉家族在海外的代表,与中国团队一道完成了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项目。该医院紧邻紫禁城,创建于1915年,为我国最早的国立医院,前身为北京医科专门学校附属诊察所。迈克尔· 帕特拉与中国团队巧妙地将原址的一部分建筑物彻底清除并更新为现代医疗功能空间,同时保留了另一部分旧病房并翻修改造。建筑形态上不仅展现出了更贴近现代气息的元素,也将尺度和空间使用做到了极致。


生生不息——医疗建筑与帕特拉建筑师家族

 


梅拉提塔医院

现代人生于医院,也从这里离开凡尘。这样的建筑承载着无数宝贵的记忆,见证着新旧交替与恢复更新。从这个角度讲,有幸设计医疗建筑在每一位建筑师设计生涯里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帕特拉建筑师家族专一的精神值得称赞,他们在医疗建筑发展史上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重彩。

分享到: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zhaojiangong.cn 鄂ICP备15009094号

地址: EMAIL:master@zhaojiangong.c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