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7151151502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高端访谈

高端访谈专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邓明科的成果转化之路

来源:找建工招聘网- -建筑行业智能招聘专家 时间:2019-09-18 作者:找建工招聘网- -建筑行业智能招聘专家 浏览量:

编者按

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如何实现由试验研究到工程应用的产学研一体化呢?如何将高校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呢?

本期,小编采访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西安五和土木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邓明科,探寻他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小狐狸:

大家都知道,您和您的团队在高延性混凝土研究领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发表相关论文30多篇,并且已成功应用于西安市长安区、蓝田、周至、高陵、咸阳和宝鸡、延安等200余栋中小学校舍的抗震加固,以及办公楼、住宅楼、商住楼的加固中了,那您能说一下您当初研发高延性混凝土的初衷吗?

邓教授:

当时汶川地震时,我是作为第一批深入震区的专家之一。当来到灾区后,被满目疮痍的场景震惊了:房屋西安五和土木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夷为平地,尤其是村镇房屋全军覆没,成为一个个砖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惨烈,简直就是人间炼狱。回来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一直思考如何突破现有砌体的抗拉强度低、抗裂性能差、材料自身脆弱、砌体结构整体性较差的现状,如何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避免灾难的再次发生。

之后,我和团队就开始研发产品,突破难关。在研发过程中也是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白天忙着教学搞科研,晚上才有时间搞研发,但是还没有地方,只能在楼道里拉上搅拌机做试验。这样整了大概有两三年,弄完了给人收拾干净,但是这量一大,老这么整别人也受不了呀。

最后是有两三年的时间吧,小有成果后,院领导在实验室里给我特批了一个试验场地,这样我才可以进行系统化的试验。可以说,这个地下实验室给我们立下了汗马功劳。

高端访谈专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邓明科的成果转化之路

大概经过了1000多场的试验吧,基本上是第四个、第五个年头,才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产品。其实在做试验的时候也有着特别痛苦的时候,因为材料本身就有着非常严格的评价指标,当产品研发标准上不去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大概有两三年的时间,都处在这种煎熬中。

小狐狸:

您的创业,是带有一种社会责任的创业,是有情怀的创业,虽然过程是很艰辛很痛苦,但产品研发出来后的那种喜悦和成就感是别人无法体会的。那您的产品研发出来后,是如何让它从学校的实验室走向社会呢?

邓教授:

我从汶川地震回来后,本身就参与了很多工程项目,这让我见识了工程的很多东西,为走出这一步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要不然一个不懂工程的人想把你的东西推向市场是不可能的。再一个就是我的朋友、同学非常支持这件事情。在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我认为还不是特别完善的时候,我给几个朋友一说,他们都非常有兴趣,我的同学朋友也基本都是这个圈子的,从事建筑行业的,他们都认为作为一种新材料,在土木工程领域创新,能够带动各个行业,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高端访谈专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邓明科的成果转化之路

也是在2013年年底的时候,管委会(西安市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管理委员会)找到了我们,我给几个朋友一说,大家都觉得非常值得弄。于是,几个本地的同学组建了团队,在干这个事情,由于当时大家都是兼职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一年以后,刘总(刘志远,现为西安五和土木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从北京辞职专职做这件事情,组建了专职的队伍,包括负责技术及售后的张总(张思海,现为西安五和土木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这样我可以有更多精力用在研发上,使企业不断创新,技术一直处于领先优势。

高端访谈专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邓明科的成果转化之路

刘总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很多专家,让专家认可我们的产品,从而在专家的方案中得以应用,这样就有施工单位主动联系我们,比我们自己推广效果要好的多。

小狐狸:

高延性混凝土的性能是经过无数次试验验证的,您能介绍一下您做过的几个大型试验吗?

邓教授:

我们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的时候,连续做了两个大的试验,分别是“空斗墙承重房屋加固振动台试验”和“空斗墙-砖木结构传统民居抗震加固振动台试验”。“空斗墙-砖木结构传统民居抗震加固振动台试验”是测试高延性混凝土否能应用在村镇房屋的改造和传统民居的保护工程中,解决村镇房屋的抗震性能的。试验中的建筑物墙体结构是木结构的,而且是空斗墙,抗震效果非常差,但在抹上高延性混凝土后,通过试验证明,建筑的整体性能、抗震效果大幅度提高,可以承受像汶川地震的震中位置这样的震级。由此可见,高延性混凝土在村镇房屋加固上,是非常有效果的,而且将大有所为。

高端访谈专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邓明科的成果转化之路

它对房屋整个性能提高,不是一个数量量级的,一般房屋只要求达到8度地震设防,大震房屋不倒就可以,通过这几个试验结果,不要说8度9度,就是10度,一个有害裂缝都没有。这可以结合到民生工程中,用在量大面广的农村房屋中,包括危房改造的加固中,只要抹上一公分多的高延性混凝土,刷一个面就够了。

小狐狸:

具体是什么原理?

邓教授:

传统房屋,像村镇民房,一般是砂浆、泥浆砌起来的,砂浆砖都属于脆性材料,也就说块与块之间是分散的,没有整体性,而我们研发的高延性混凝土,它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很好的延展性,不仅强度高,还韧性好,抹上它之后,就形成了一个整体,就好比让传统的砌体结构穿上了具有韧性,还很坚强的外衣一样。而且它跟砖的黏贴性很好,就像通过钢板把整个墙钉住一样,这样就能利用高延性混凝土材料本身良好的延展性在地震中让房屋保持很好的完整性了。

小狐狸:

怎样用它呢?是直接涂抹吗?

邓教授:

传统房屋砌完墙后,在表面抹灰时不要抹砂浆,只要抹上一公分半的高延性混凝土就够了,即使达到汶川地震震中的强度,房屋也不会出现裂缝,更不会出现坍塌。

小狐狸:

这项技术在国内属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邓教授:

2014年4月,陕西省科技厅对“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评定该项研究成果达到期“国际领先水平”;2014年8月,陕西省建设厅对高延性纤维加固砌体结构技术进行专家评审,颁发了陕西省建设科技新技术推广项目证书。在2013、2014、2015、2016年“西安市长安区‘双高双普’标准化建设”项目中,均采用了高延性纤维混凝土面层进行房屋抗震加固,加固效果受到各级领导及专家的好评。目前已在中小学校宿舍加固做了200多个项目。今年,我们又在陕西立项编制了地方标准,并于2016年6月份正式颁布实施。未来高延性混凝土还将渗透在土木工程各个领域。

小狐狸:

您刚才说您的产品研发好之后,是环大学创新产业带找到了您,那他们对你有怎样的支持呢?

邓教授:

入驻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对我们对外来说,很多事情没有必要整天出去做无谓的解释。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让别人知道,我们这个事情不是大家私下里想搞个公司卖个材料,把这个东西推销推销就可以。而是通过这个平台,和高校结合,把我们学校真正能够带来社会效益的东西,通过政府的支持,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能够实现它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同时,管委会也给我们提供了工商税务办理、房租减免、项目等支持。

小狐狸:

您作为高校老师创业的先行者,您是如何看待高校老师产学研用的呢?是如何看待科技成果转化的?

邓教授:

对于这个问题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正面的疏导,因为过去,包括现在我都很少让单位的人知道我在做这件事情。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我不务正业,认为老师就应该搞科研,怎么又去搞产业化了呢?我个人认为这是不正确的,任何一个科研成果,只有转化成生产力,服务于社会,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国家的认可。包括现在的国家科技进步奖,都是这样的,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大量的成果转化应用做基础,是不可能拿到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真正的成果转化,是你的东西别人认可了后,大家都在用,不用你说都在用,比如说一项专利一项技术,几百几千甚至几万个工程都在用,那才能说明你的东西确实解决了这个领域的问题,而不是做了一个试点工程就结束了。

高端访谈专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邓明科的成果转化之路

小狐狸:

现在创业比较火的都是新兴领域,而您是在传统行业的创新,您如何看待传统行业的创新创业呢?

邓教授:

我们也参加了西安市的创新创业大赛,排名在我们前面的没有一个是传统行业。而且大部分投资人对传统行业还是带有偏见的,作为我们来说,在传统行业已经尽自己的努力了,通过创新创业大赛,也有不少机构找到我们,觉得我们的东西让他们耳目一新。

其实,传统行业基数是非常大的,从国家层面来说,建设行业覆盖面非常广,每年投资的量非常大,就比如说农村房子,说一两个数字就能吓到很多人,比如说你在城里盖一两栋楼,就是试点了,但在农村有多少个房屋呢?要知道,村镇楼房可是几百个亿的平方米啊。但大量的村镇房屋技术水平都很落后,这么大基数的房子你不可能推倒重来,如果用新技术,新技术哪怕有一点点改进,产生的经济效益或者说给国家节省的开支,那都不是一个小数字。

小狐狸:

您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设想?

邓教授:

未来我们将尝试搭建平台,鼓励建筑领域更多有想法有项目的创客们将项目推向市场化。我算是年轻人里面创业比较早的,在创业过程中尝遍了各种酸甜苦辣,这么多年,我也结识了建筑领域很多有想法非常优秀的人,我希望他们不要再吃我吃过的苦,不要走我走过的弯路,要知道,要是没有一帮人帮你,你是不可能搞好的,是不可能成功的。一个领域里,确实有很多新技术新东西是需要推广的,所以我们把自己的产学研做好,继而将这种模式形成集成示范,做成平台,让它产生造血功能,让更多的人在平台上,在这个领域创新创业。

高端访谈专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邓明科的成果转化之路

土木工程领域,有做材料研究的,有做结构研究的,有做设计的,有做施工的,有做加固改造的,这连在一起其实是个产业链,往往这个产业链的人大家相互之间是不来往的,目前我们做这些事情,是从产业链的前端做到最后端,我这两年走的路子都是这样的,我希望通过搭建平台,让产业链上下游,让土木工程领域生态圈能够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和互动。

分享到: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zhaojiangong.cn 鄂ICP备15009094号

地址: EMAIL:master@zhaojiangong.cn

用微信扫一扫